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早产儿矮小症可通过营养强化、生长激素治疗、定期监测发育、疾病排查及家庭护理干预等方式改善。该症状通常与宫内生长受限、慢性疾病、营养吸收障碍、内分泌异常及遗传代谢缺陷等因素相关。
早产儿基础营养需求高于足月儿,需采用高热量配方奶或母乳强化剂补充能量。钙、磷、维生素D的协同补充对骨骼发育尤为重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营养干预需持续至追赶性生长完成。
确诊生长激素缺乏者,经专科评估后可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常用药物包括赛增、诺泽等,治疗需持续至骨骺闭合。治疗期间每3-6个月需监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和骨龄进展。
建立生长曲线档案,定期评估身高、体重、头围等参数。采用校正月龄至2岁进行发育评估,重点关注神经运动发育滞后迹象。建议每2-3个月在儿童保健科进行系统性发育筛查。
需排除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心脏超声、肺功能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合并胃食管反流者需进行体位管理和抑酸治疗。
建立规律喂养节奏,保证每日500-700ml奶量摄入。进行被动操、抚触等非负重运动刺激,睡眠时间每天不少于16小时。避免过度包裹限制肢体活动,保持环境温度在24-26℃减少能量消耗。
早产儿矮小症管理需多学科协作,建议定期随访至青春期。喂养时采用半竖立位减少呛奶风险,选择强化铁配方预防贫血。每日进行15分钟俯卧训练促进肌肉发育,避免接触二手烟等不良环境因素。监测期间若连续3个月身高增长低于0.5厘米或出现喂养困难、反复感染等情况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