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约80%-90%的肺癌病例与烟草使用直接相关。吸烟与肺癌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烟草烟雾中的致癌物质损伤肺部细胞、长期炎症刺激诱发基因突变、尼古丁抑制免疫功能、焦油沉积破坏肺泡结构、被动吸烟同样增加患病风险五个方面。
烟草燃烧产生的苯并芘、亚硝胺等70余种明确致癌物可直接破坏支气管上皮细胞DNA,诱发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这些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后,会与细胞遗传物质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细胞异常增殖。
长期吸烟会导致呼吸道持续处于炎症状态,炎症因子如IL-6、TNF-α过度分泌,刺激支气管黏膜反复损伤修复。这种慢性微环境会加速肺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最终可能进展为原位癌。
尼古丁可降低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抑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使机体对癌变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吸烟者支气管灌洗液中IgA水平明显降低,局部免疫防御屏障受损。
烟草焦油会沉积在细支气管和肺泡表面,破坏纤毛清除功能,导致有害物质滞留。长期接触会使肺泡弹性纤维断裂,形成肺气肿样改变,这种组织结构异常为癌细胞生长提供空间。
二手烟暴露者吸入的侧流烟雾含有更高浓度的致癌物。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非吸烟人群肺癌风险增加20%-30%,尤其对儿童和孕妇危害更大,可能引起基因表观遗传学改变。
预防肺癌最有效措施是立即戒烟,戒烟10年后肺癌风险可降低50%。建议每日摄入富含维生素A/C的深色蔬菜,坚持有氧运动改善肺功能,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厨房保持通风减少油烟吸入,雾霾天气佩戴口罩。出现持续咳嗽、痰中带血、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呼吸科,40岁以上吸烟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