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通过靶向治疗、干扰素治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试验参与等方式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通常由BCR-ABL融合基因突变、放射线暴露、化学物质接触、遗传易感性、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核心治疗手段,伊马替尼作为一线药物可特异性抑制BCR-ABL蛋白活性,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用于耐药病例。这类药物需持续终身服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
聚乙二醇干扰素α适用于不耐受靶向药物患者,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和甲状腺功能异常,需配合支持治疗缓解副作用。
羟基脲可用于快速控制白细胞计数,白消安作为传统化疗药物能暂时缓解症状。化疗多用于急性期或移植前准备阶段,长期使用可能增加继发恶性肿瘤风险。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根治手段,适用于年轻且配型成功患者。移植前需进行强化预处理化疗,术后可能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新型靶向药物如普纳替尼、阿西米尼等处于研究阶段,可尝试参加符合入组标准的临床试验。基因编辑技术和CAR-T细胞疗法为未来治疗提供新方向。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需保持均衡饮食,重点补充高铁高蛋白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每日摄入足量新鲜蔬果。适度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引发脾区疼痛。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治疗期间严格避孕并避免接种活疫苗。建立规律作息习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情绪,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心理支持。出现持续发热、骨痛或皮下出血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