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萎缩是癌变吗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胃黏膜萎缩不一定是癌变,但长期存在可能增加癌变风险。胃黏膜萎缩属于癌前病变,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胃炎、长期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需结合胃镜与病理检查综合评估。

胃黏膜萎缩是慢性胃炎长期发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细菌持续破坏胃黏膜屏障可导致腺体萎缩。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产生抗壁细胞抗体,攻击胃黏膜细胞引发萎缩。长期胆汁反流、高盐饮食、吸烟等因素也会加速黏膜损伤。这类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患者伴随贫血或体重下降。

当胃黏膜萎缩合并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时,癌变风险显著上升。肠化生指胃黏膜被肠型上皮替代,不完全型肠化生与胃癌关联更密切。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属于高级别癌前病变,需密切监测。但单纯胃黏膜萎缩发展为胃癌的概率较低,定期胃镜随访可有效监控病情变化。

建议胃黏膜萎缩患者每1-2年进行胃镜复查,发现异常增生及时处理。日常需避免腌制、烟熏食物,戒烟限酒,适量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规范根除治疗,合并贫血需纠正铁代谢异常。保持规律饮食与情绪稳定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