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宝宝一到晚上很闹可能由生理需求未满足、环境不适、肠绞痛、缺钙、睡眠倒退期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改善睡眠环境、腹部按摩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密切观察宝宝状态,必要时就医排查病理因素。
饥饿、尿布潮湿或穿着过厚等基础需求未及时处理会导致宝宝夜间哭闹。家长需在睡前确保宝宝吃饱,检查尿布干爽,选择透气棉质衣物。若哺乳后1-2小时内频繁夜醒,可尝试增加白天喂养量或睡前补充一次喂养。
卧室温度超过26℃或低于20℃、光线过亮、噪音干扰均可能影响宝宝睡眠。建议保持室温22-24℃,使用遮光窗帘和白噪音机。家长需避免夜间频繁查看宝宝,以免打断睡眠周期。
3月龄内婴儿可能因胃肠发育不完善出现阵发性腹痛,表现为双腿蜷缩、面部涨红。家长可用温热手掌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或采取飞机抱姿势。若持续哭闹超过3小时每周重复3天以上,需就医排除牛奶蛋白过敏等病理性因素。
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为夜惊、多汗、枕秃。母乳喂养宝宝需每日补充维生素D滴剂400IU,如星鲨维生素D滴剂。家长应定期带宝宝晒太阳,但避免直射眼睛。
4个月左右宝宝睡眠模式向成人转变,易出现频繁夜醒。家长需维持固定睡前程序,如洗澡、抚触、轻音乐等。避免过度哄睡,可尝试逐步延长响应时间,培养自主入睡能力。
家长应记录宝宝哭闹时间、伴随症状及安抚效果,帮助医生判断原因。白天适当增加大运动练习,如俯卧抬头,但睡前2小时避免过度刺激。若伴随发热、呕吐、皮疹或体重不增,需立即就诊。建立规律的昼夜节律需要耐心,多数情况随着宝宝生长发育会逐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