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眼底出血多数情况下属于生理性现象,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即可自行吸收。少数情况可能与产伤、缺氧或凝血功能障碍等病理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评估。
新生儿眼底出血常见于自然分娩过程中,由于产道挤压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轻微破裂。这类出血多局限于视网膜表层,表现为点状或片状出血灶,出生后1-2周内会逐渐吸收消退。早产儿因血管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但通常不会影响视力发育。家长可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异常哭闹、拒奶或眼球震颤等症状,若无上述表现则不必过度担忧。
当出血范围较大或伴有玻璃体积血时,需警惕病理性因素。难产使用产钳助产可能造成机械性损伤,表现为视网膜广泛出血。围产期窒息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常伴随出血灶周围水肿。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症引起的出血,往往合并其他部位瘀斑。这类情况需要通过眼底镜检查明确出血程度,必要时进行视网膜激光治疗或维生素K补充。
建议家长保持新生儿眼部清洁,避免揉搓或压迫眼球。定期随访眼底检查直至出血完全吸收,若发现瞳孔区发白、眼球运动异常或对光反应迟钝,应立即前往儿科或眼科就诊。哺乳期母亲可适当增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摄入,有助于新生儿血管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