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眼睛红、眼屎多通常由结膜炎引起,可通过妥布霉素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等药物治疗。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过敏反应、泪道阻塞、环境刺激等。
1、细菌感染:
细菌性结膜炎是儿童眼部分泌物增多的常见原因,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肺炎链球菌。患儿除眼睑红肿外,晨起可见黄白色脓性分泌物黏附睫毛。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同时注意用生理盐水清洁眼周分泌物。
2、病毒感染:
腺病毒或疱疹病毒引起的结膜炎常伴随水样分泌物和结膜充血。这类感染具有较强传染性,需注意隔离措施。抗病毒滴眼液可缓解症状,但需配合冷敷等物理疗法减轻不适感。
3、过敏反应:
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可能导致过敏性结膜炎,表现为眼痒、流泪伴白色丝状分泌物。除避开过敏源外,可短期使用抗组胺滴眼液,严重时需联合糖皮质激素类眼药水治疗。
4、泪道阻塞:
婴幼儿鼻泪管发育不全易导致泪液蓄积,继发感染时会出现黏液脓性分泌物。每日多次按摩泪囊区有助于疏通,顽固性阻塞需考虑泪道探通术。
5、环境刺激:
烟雾、强光或游泳池氯气等刺激物可能引发化学性结膜炎。症状较轻时可使用人工泪液冲洗,避免揉眼加重充血。外出建议佩戴防护眼镜。
保持眼部清洁是护理关键,每日用消毒棉签蘸温水从内眦向外轻柔擦拭分泌物。饮食宜清淡,多补充维生素A丰富的胡萝卜、菠菜等食物。注意个人用品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若用药3天无改善或出现畏光、视力模糊等症状,需及时眼科就诊排除角膜炎等严重情况。婴幼儿用药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疗程。
耳垢难以取出可通过温水冲洗、滴耳液软化、专业器械取出、负压吸引、内镜下清理等方式处理。耳垢栓塞通常由外耳道狭窄、耵聍分泌过多、不当掏耳、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温水冲洗使用接近体温的生理盐水或专用冲洗液,借助橡胶球注射器轻柔冲洗外耳道。该方法适合质地较软的耳垢,冲洗时需保持头部倾斜使水流自然流出。冲洗后需彻底擦干耳道,避免水分滞留引发感染。操作前应确认无鼓膜穿孔病史,儿童需由家长固定头部防止误伤。
2、滴耳液软化碳酸氢钠滴耳液、甘油制剂或橄榄油可软化坚硬耳垢,每日滴入3-4滴并保持侧卧姿势5分钟,连续使用3天后配合冲洗更易清除。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含糖软化剂,外耳道炎急性期禁用。家长为儿童操作时需控制药液温度,避免冷刺激引发眩晕。
3、专业器械取出耳鼻喉科医生使用耵聍钩、耳科刮匙等器械直接取出栓塞物,适用于位置较浅的块状耳垢。操作需在额镜照明下进行,器械需严格消毒。外耳道弯曲者可能需牵拉耳廓调整角度,操作过程禁止强行掏挖以免划伤皮肤。
4、负压吸引采用电动吸引器配合专用吸头清除碎屑状耳垢,对耳道损伤较小但可能产生短暂耳鸣感。吸引压力需控制在200-300mmHg范围内,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术后可涂抹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家长需注意儿童可能因仪器噪音产生恐惧。
5、内镜下清理对于深部栓塞或合并外耳道病变者,采用耳内镜可视化操作可精准清除耳垢并检查鼓膜状态。需局部麻醉后操作,能同步处理伴发的真菌感染或湿疹。术后24小时避免耳道进水,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日常应避免使用棉签等工具深入掏耳,洗澡后及时擦干外耳道。油性耳垢体质者可每3个月定期检查,儿童耳道狭窄者建议每半年专业清理。出现耳痛、听力下降或眩晕症状时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强行取出以免损伤鼓膜。保持耳道干燥环境,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