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病毒感染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支持、抗病毒治疗、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治疗。病毒感染通常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病原体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低于38.5℃时可采取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方法。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保持室温22-24℃,穿着透气棉质衣物,每30分钟监测体温变化。
2、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用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
3、补液支持:
发热期间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80-100毫升液体摄入。可选用口服补液盐、米汤、稀释果汁等,少量多次饮用。观察尿量及颜色,出现尿少或眼窝凹陷需及时就医。
4、抗病毒治疗:
流感病毒感染者可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疱疹病毒感染者需使用阿昔洛韦。多数病毒感染无特效药,需避免滥用利巴韦林等广谱抗病毒药物。
5、预防并发症:
持续高热可能诱发热性惊厥,需及时控制体温。合并细菌感染时表现为热程延长、精神萎靡,需进行血常规检查。出现呕吐腹泻需警惕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如小米粥、面条等,避免油腻及高糖食物。发热期间暂停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注意开窗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皮肤黏膜变化,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猕猴桃、橙子等,促进机体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