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儿童感冒后发热是常见现象,可能与病毒刺激免疫反应、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感冒发热通常由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主要表现有鼻塞、咽痛、体温升高等,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若持续高热或精神萎靡需及时就医。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冒病毒入侵后会激活免疫应答,释放前列腺素等致热因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此时可表现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建议家长让孩子多饮水,使用退热贴或温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避免过度包裹衣物。
感冒后继发急性中耳炎、扁桃体炎等细菌感染时,可能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9℃。常伴随耳痛、脓涕、扁桃体化脓等症状。需就医检查血常规,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同时配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
部分儿童属于热性体质或存在过敏性疾病史,呼吸道黏膜对病原体反应更强烈。这类患儿感冒时易出现反复发热,可能伴随皮疹、喘息等症状。建议家长记录发热规律,避免接触过敏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
感冒期间饮水不足或大量出汗可能导致脱水,引发体温调节紊乱。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伴发热,但无感染征象。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Ⅲ,少量多次喂温水,维持电解质平衡。若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重度脱水表现应立即送医。
部分传染性疾病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如幼儿急疹、流感等。幼儿急疹通常高热3-4天后出疹退热,流感则多伴全身肌肉酸痛。建议家长观察是否出现特异性症状,必要时检测流感抗原,遵医嘱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等抗病毒药物。
儿童感冒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4-26℃。饮食选择小米粥、南瓜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每日监测体温3-4次,物理降温时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若发热超过72小时不退,或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等表现,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处理。平时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等措施预防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