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明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泌尿外科
尿培养检查主要包括尿液常规检查、尿液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项目,用于诊断泌尿系统感染及指导用药。
尿液常规检查是尿培养的基础项目,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等成分。泌尿系统感染时,尿液中白细胞数量通常会超过正常范围,可能伴随脓细胞或细菌检出。该项检查还能发现尿蛋白、尿糖等异常指标,有助于初步判断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
尿液细菌培养是确诊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检查,将尿液样本接种于特定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24-48小时。通过观察菌落形态、数量及生长特性,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当每毫升尿液中细菌数超过10万时具有临床意义,常见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
药物敏感试验与细菌培养同步进行,检测分离出的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或微量稀释法,测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抑菌圈直径或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分为敏感、中介和耐药三级。该试验能为临床医生提供精准用药依据,避免经验性用药导致的治疗失败或耐药性产生。
对于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需额外进行尿液真菌培养。常见致病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培养周期较细菌培养更长,通常需要3-5天。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否为真实感染,避免定植菌的过度治疗。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特殊病原体,需采用特殊培养基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需使用罗氏培养基,培养周期长达4-8周。支原体培养需添加特殊营养成分,衣原体检测多采用抗原检测或核酸扩增技术,这些检查对特定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进行尿培养检查前应清洁会阴部,留取晨起中段尿,样本采集后需在1小时内送检以避免细菌繁殖影响结果准确性。检查期间应保持正常饮食和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若检查提示感染,需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治疗结束后建议复查尿培养确认疗效。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多饮水勤排尿,减少泌尿系统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