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大便红色可能与饮食、药物或消化道出血有关,常见原因有食用红色食物、服用铁剂或铋剂、痔疮出血、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建议观察是否伴随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摄入红心火龙果、甜菜根、番茄酱等红色食物可能导致大便暂时性发红。这类情况通常无其他不适,停止食用后1-2天内颜色可恢复正常。若同时食用较多动物血液制品如鸭血,也可能出现黑红色粪便。
服用补铁药物如琥珀酸亚铁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会使粪便呈现暗红色或黑色。部分抗生素如利福平胶囊也可能导致橘红色大便。停药后颜色可逐渐恢复,无须特殊处理。
内痔或混合痔破裂时,血液未与粪便充分混合,可表现为便后滴鲜红色血或厕纸带血。可能伴随肛门瘙痒、肿物脱出。可遵医嘱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太宁栓等药物缓解症状。
结肠息肉表面糜烂时可能出现间断性鲜红色血便,常见于幼年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需通过肠镜检查确诊,必要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期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伴随腹痛、里急后重感。需通过结肠镜和病理检查确诊,常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控制炎症。
日常需注意记录大便颜色变化规律,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消化道出血。饮食宜选择低渣、温软食物,减少辛辣刺激。若红色大便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头晕等症状,应立即消化内科就诊,完善粪便潜血试验、肠镜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40岁以上人群出现无痛性血便需警惕结直肠肿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