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戒断综合征是怎么引起的

7521次浏览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酒精戒断综合征通常由长期大量饮酒后突然停止或减少饮酒量引起,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神经适应性改变、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等因素有关。酒精戒断综合征可通过逐步戒酒、药物干预、心理支持等方式缓解。

1、遗传易感性

部分人群因基因多态性导致酒精代谢酶活性异常,长期饮酒后更易形成依赖性。这类患者戒断时可能出现震颤、出汗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建议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戒酒过程中可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片、劳拉西泮片控制症状,配合维生素B1注射液预防韦尼克脑病。

2、神经适应性改变

长期酒精摄入会抑制谷氨酸受体并增强γ-氨基丁酸受体活性,中枢神经系统为维持平衡发生代偿性调节。突然戒断时抑制解除会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表现为焦虑、幻觉等症状。治疗需使用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如加巴喷丁胶囊、普瑞巴林胶囊,同时补充镁制剂改善神经传导。

3、电解质紊乱

酒精利尿作用及营养不良常伴随低镁血症、低钾血症,戒断时电解质失衡会加重心悸、肌肉抽搐等症状。临床需监测血电解质水平,静脉补充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口服氯化钾缓释片纠正异常,配合均衡饮食补充优质蛋白和B族维生素。

4、肝脏功能损伤

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肝脏代谢能力下降,戒断时毒素蓄积易诱发谵妄。此类患者需使用肝毒性较小的戒断药物如奥沙西泮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保肝治疗,严重肝功能不全时需进行血液净化。

5、心理依赖强化

长期饮酒形成的条件反射会使戒断期渴求感加剧,可能伴随抑郁或攻击行为。除使用纳曲酮片降低心理渴求外,需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建立替代性应对机制,家属应参与监督避免复饮。

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戒断方案,轻中度患者可门诊治疗,出现高热、癫痫发作等严重症状需立即住院。戒断期间保持环境安静避光,每日监测生命体征,逐步建立规律作息。恢复期应彻底戒酒并定期随访,通过运动疗法改善体质,加入戒酒互助小组获得社会支持。饮食需高热量高维生素,避免刺激性食物,慢性饮酒者需长期补充复合维生素B预防神经系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