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要注意什么

3.76万次浏览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需注意控制原发肺部疾病、避免缺氧诱因、规律用药、监测心肺功能及调整生活方式。肺源性心脏病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等引发,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需综合管理以延缓病情进展。

1、控制原发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患者需坚持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药物控制气道炎症。急性加重期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抗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时需联合安立生坦片等靶向药物,定期复查胸部CT和肺功能。

2、避免缺氧诱因

长期低氧血症会加重右心负荷,患者应避免进入高原环境,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冬季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外出佩戴口罩。家庭可配备指夹式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若静息状态下血氧低于90%需考虑长期氧疗。

3、规范用药管理

常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需监测电解质,防止低钾血症诱发心律失常。地高辛片使用前需评估心率,避免与胺碘酮片联用。华法林钠片抗凝期间定期检测INR值,注意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所有药物调整均须在心血管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4、监测心肺功能

每月测量体重和腹围,短期内增长明显提示右心衰竭加重。日常记录6分钟步行距离,活动后指端发绀需警惕心肺功能恶化。每3-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评估肺动脉压力,心电图检查可发现房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5、调整生活方式

采用高蛋白、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选择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屏气动作。睡眠时垫高床头减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保持情绪稳定,焦虑发作时可练习缩唇呼吸,必要时咨询心理科医师。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需建立包含呼吸科、心血管科的多学科随访体系。日常饮食可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ω-3脂肪酸,限制每日饮水量在1500毫升以内。外出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用药信息,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病情稳定期可进行专业心脏康复训练,但需避免寒冷天气晨练。出现咯血、意识模糊等危急症状时须立即急诊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