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部流脓、听力下降、耳痛、耳鸣及耳闷胀感。该疾病通常由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咽鼓管功能障碍、鼻咽部疾病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鼓膜穿孔、胆脂瘤形成等并发症。
耳道持续或间断排出黄绿色脓性分泌物是典型症状,脓液可能带有异味。分泌物量可因感染程度而变化,在感冒或进水后加重。长期流脓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湿疹样改变。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局部抗感染药物,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控制炎症。
传导性听力减退常见于鼓膜穿孔或听骨链破坏,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长期炎症可能导致混合性耳聋,患者常自觉耳内闭塞感或需提高音量交流。需通过纯音测听评估损伤程度,部分病例可通过鼓室成形术改善听力。
急性发作期可出现搏动性耳痛,慢性期多为钝痛或压迫感。疼痛可能放射至同侧头部,伴随耳周淋巴结肿大。需与急性外耳道炎鉴别,避免自行掏耳加重损伤。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症状。
炎症刺激或内耳缺氧可能导致低调嗡嗡声或高频蝉鸣音,夜间安静时尤为明显。耳鸣程度与脓液积聚压力相关,部分患者伴随眩晕症状。需通过耳内镜检查排除胆脂瘤压迫,必要时联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治疗。
咽鼓管阻塞导致中耳腔负压,产生耳部堵塞感或水流声,捏鼻鼓气可能暂时缓解。长期负压易形成鼓室积液,需通过鼻喷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改善鼻腔通气,避免用力擤鼻加重症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保持耳道干燥,沐浴时使用防水耳塞避免进水,禁止自行掏耳或使用偏方冲洗。建议每3-6个月复查耳内镜及听力,合并胆脂瘤或颅内外并发症者需尽早手术干预。日常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戒烟并控制过敏性鼻炎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