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同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外科
宝宝不出牙可能由遗传因素、营养缺乏、内分泌异常、牙齿发育迟缓或某些系统性疾病引起。主要有遗传性晚出牙、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先天性牙胚缺失、唐氏综合征等原因。
若父母幼时出牙较晚,宝宝可能出现类似情况。这种生理性延迟通常无须干预,多数在13-15月龄萌出第一颗乳牙。家长需定期观察牙龈变化,避免过度焦虑。可适当增加磨牙饼干等硬度适中的食物刺激牙龈。
长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牙槽骨矿化不良。患儿常伴有多汗、枕秃、方颅等症状。建议家长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滴剂,如星鲨维生素D滴剂,同时保证每日1-2小时户外日照。母乳喂养者母亲需同步补充钙剂。
先天性甲减会延缓牙齿发育进程,多伴随皮肤干燥、喂养困难、哭声嘶哑等表现。需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如优甲乐进行治疗。家长需定期监测TSH水平,及时调整药量。
胚胎期牙板发育异常可能导致部分或全部乳牙缺失。需通过口腔全景X线片确诊。对部分缺牙者可采用间隙保持器,全口无牙者需儿童义齿修复。建议家长在3岁前完成专科评估。
21三体综合征患儿普遍存在出牙延迟,通常落后正常儿童6-12个月。此类患儿需多学科联合管理,口腔科重点关注牙齿萌出顺序异常问题。家长应每3个月进行口腔检查,预防釉质发育不全等并发症。
家长应记录宝宝出生后每个月的生长发育指标,包括体重、身高、头围及出牙情况。保证每日600-800ml奶制品摄入,辅食添加阶段优先选择富含钙磷的食材如奶酪、豆腐。避免使用安抚奶嘴超过2岁,减少吸吮动作对牙槽骨发育的影响。若18月龄仍无乳牙萌出,需尽早就诊儿童口腔科进行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