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肘关节脱位可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稳定性训练、功能性训练、疼痛管理等方式进行康复锻炼。肘关节脱位通常由外伤、运动损伤、关节松弛、先天性因素、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引起。
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由康复师或家属辅助完成肘关节屈伸、旋转等动作,避免关节僵硬。随着疼痛减轻可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使用弹力带或小哑铃辅助训练,每日重复进行3-4组,每组10-15次。训练时需注意动作缓慢,避免突然发力导致二次损伤。
重点强化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前臂肌群,初期采用等长收缩训练,如静态握拳保持5秒后放松。中期可进行抗阻训练,使用1-2公斤哑铃完成屈肘、伸肘动作。后期增加复合动作训练,如俯卧撑改良式,以恢复肌肉协调性。
通过平衡垫训练或悬吊系统激活深层稳定肌群,单侧肘支撑平板维持15-30秒,逐步增加难度。利用振动板训练可增强本体感觉,每周3次,每次10分钟。训练中需保持肩胛稳定,避免代偿性动作。
模拟日常生活动作,如拧毛巾、持物平移等,从轻量物品开始逐步增加负荷。针对运动需求者可加入专项训练,如投掷类动作分解练习。训练强度以次日不出现明显酸痛为宜,每周递增10%训练量。
锻炼前后采用热敷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疼痛明显时可用冰敷10分钟缓解肿胀。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氟比洛芬贴膏等外用药物。夜间使用肘关节保护支具维持功能位,避免睡眠中体位不当引发疼痛。
康复期间应保持每日饮水量超过1500毫升,适量补充富含优质蛋白的鱼类、蛋类及乳制品。避免提重物及单侧肢体过度负荷,建议穿戴弹性护肘3-6个月。定期复查X线评估关节对位情况,若锻炼后持续肿胀或活动受限超过2周,需及时复诊排除并发症。康复后期可结合游泳、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促进功能全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