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胆源性胰腺炎通常由胆管结石阻塞、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症、胆总管囊肿或胆道肿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溶解结石、内镜取石、手术切除病灶等方式治疗。
胆管结石是胆源性胰腺炎最常见原因。结石从胆囊脱落进入胆总管后可能阻塞胰管共同开口处,导致胰液反流激活胰腺消化酶。这种情况需要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必要时行胆囊切除术。
急性胆管炎可能引发胆道Oddi括约肌痉挛和水肿,造成胰液排出障碍。感染控制后胰腺炎症状通常缓解,严重者需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蛔虫钻入胆道可引起机械性梗阻,同时虫体携带的细菌可能导致继发感染。治疗需驱虫同时解除胆道梗阻,必要时手术取出蛔虫。
先天胆管扩张可能造成胆汁淤积和胰液排出受阻。对于反复发作胰腺炎的患者,需要手术切除囊肿并重建胆胰管引流通道。
胆管癌或壶腹部肿瘤可压迫胰管开口,早期症状与结石相似但可能伴有体重下降。确诊后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根治性切除术或姑息性引流手术。
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恢复期需要严格控制脂肪摄入,每日不超过30克,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等。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炸食品。恢复初期建议少量多餐,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运动康复从床边活动开始,2周后可根据耐受情况增加步行时间。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和肝功能,胆道结石病史者需每年随访,有胆囊未切除者应警惕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