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杰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神经外科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期通常为受伤后24-72小时,部分患者可能延长至1周。该疾病是颅脑损伤后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急危重症,需立即就医干预。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期主要与出血速度、血肿体积及脑组织受压程度相关。受伤后3天内是病情变化最剧烈的阶段,血肿可能快速增大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频繁、意识障碍加深或一侧瞳孔散大。部分迟发性血肿患者在72小时后仍可能出现病情恶化,尤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使用抗凝药物者。高龄患者因脑萎缩形成的缓冲空间可能暂时掩盖症状,但仍有突发脑疝风险。影像学复查显示血肿厚度超过10毫米或中线移位超过5毫米时,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
少数患者因微小血管持续渗血或再出血,危险期可延续至伤后7天。这类情况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肝功能异常等凝血机制异常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可能在伤后2-14天逐渐形成,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儿童患者因颅缝未闭合,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但易出现癫痫发作等危急表现。
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家属需密切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恢复期应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补充优质蛋白促进脑组织修复,康复阶段可配合高压氧治疗改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