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如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左肝囊肿可能与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寄生虫感染、肝脏创伤、肝内胆管炎症、遗传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部隐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可通过超声检查、CT扫描等方式确诊,并根据囊肿大小选择观察随访或手术治疗。
胚胎期胆管发育障碍可能导致肝内小胆管闭塞,形成潴留性囊肿。这类囊肿生长缓慢,多数体积较小且无症状。若囊肿压迫周围组织引起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或腹腔镜囊肿开窗术。
肝包虫病常见于畜牧区,棘球蚴虫卵经消化道感染后,在肝脏形成寄生虫性囊肿。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黄疸等过敏反应。需通过血清学检查确诊,治疗需使用阿苯达唑片等驱虫药物,严重者需行肝部分切除术。
外力撞击或穿刺伤可能导致肝内血肿液化,逐渐形成创伤性假性囊肿。此类囊肿壁无上皮细胞覆盖,可能伴随右上腹压痛。较小囊肿可自行吸收,较大囊肿需行囊肿空肠吻合术,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感染。
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可能造成胆管壁纤维化狭窄,远端胆管扩张形成囊肿。患者常伴有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急性期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慢性期可考虑胆管引流术或肝叶切除术。
多囊肝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肝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常合并多囊肾。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囊肿增多可出现肝功能异常。治疗以保护肝功能为主,严重者可选用囊肿减压术,需终身随访监测。
发现左肝囊肿后应每6-12个月复查超声,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囊肿破裂。饮食需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皮肤巩膜黄染,应立即就医排查囊肿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日常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