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血性脑卒中

2.56万次浏览

申杰 副主任医师

申杰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神经外科

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溢出至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类型。该病起病急骤,可能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等因素引起,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肢体偏瘫等。

1、病因分类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病因,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破裂。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属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容易在青壮年时期破裂。脑淀粉样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脑血管壁异常蛋白沉积导致脆性增加。抗凝药物使用过量可能干扰凝血功能,增加自发性出血风险。此外,烟雾病等罕见血管病变也可能诱发出血。

2、病理机制

血管破裂后溢出的血液会直接压迫脑组织形成占位效应,血肿周围脑组织因机械压迫和毒性物质释放出现水肿带。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可能引发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分解产物会刺激血管引发脑血管痉挛,导致继发性脑缺血。部分患者会出现颅内压急剧升高,诱发脑疝等致命并发症。

3、临床表现

脑出血患者常突发意识障碍伴喷射性呕吐,基底节区出血多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和面瘫。蛛网膜下腔出血特征为炸裂样头痛伴颈项强直,部分患者出现眼睑下垂等颅神经麻痹症状。小脑出血可引发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严重者可能出现去大脑强直、瞳孔散大等脑干受压体征,需紧急处理。

4、诊断方法

头颅CT是首选检查,能立即显示高密度出血灶并评估血肿量。MRI梯度回波序列对陈旧性出血灶敏感。脑血管造影可明确动脉瘤或血管畸形位置。腰椎穿刺适用于CT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可见均匀血性脑脊液。实验室检查需包括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

5、治疗原则

急性期需稳定生命体征,控制血压但避免过快降压。甘露醇注射液可缓解脑水肿,氨甲环酸注射液有助于止血。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穿刺引流术,后颅窝出血常需紧急手术减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恢复期需早期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预防出血性脑卒中需长期规律监测血压,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等降压药物。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戒烟限酒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日常饮食注意低盐低脂,适量补充富含钾镁的香蕉、深绿色蔬菜等食物。出现突发剧烈头痛或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争取黄金救治时间。康复期患者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