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呼吸内科
肺部肿块可能由肺炎、肺结核、肺结节、肺囊肿、肺癌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肺部肿块通常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性质。
肺部感染引起的炎性肿块可能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有关,常伴随发热、咳黄痰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抗感染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并加强营养支持。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肺部肉芽肿性肿块,多伴有盗汗、消瘦等消耗性症状。临床常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患者需隔离管理并完成6-9个月规范疗程。
良性肺结节可能与粉尘接触、陈旧性病灶有关,通常无明显症状。直径小于8毫米的结节可定期随访,增长迅速的结节需通过胸腔镜手术切除。术后需避免吸烟并减少呼吸道刺激。
先天性支气管发育异常可能形成含气或液体的囊性肿块,继发感染时会出现咳嗽加重。无症状小囊肿可观察,反复感染的囊肿需行肺段切除术。术后应预防呼吸道感染并练习深呼吸训练。
恶性肿瘤引起的肿块多呈分叶状生长,可能伴随痰中带血、声音嘶哑等症状。根据病理类型可选择吉非替尼片、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等靶向药物,或进行肺叶切除术联合放疗。确诊后需戒烟并加强心理疏导。
发现肺部肿块应尽早就医完善增强CT、穿刺活检等检查。日常生活中需避免吸烟及二手烟暴露,注意佩戴口罩防护空气污染,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增强肺功能。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术后患者应按医嘱复查胸部CT监测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