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内科
单核细胞比率低可能与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药物影响、免疫抑制、遗传因素等有关。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具有吞噬病原体和参与免疫调节的功能,其比率降低可能提示免疫功能异常或某些疾病状态。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单核细胞比率暂时性降低,例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病毒感染期间,机体免疫系统可能优先调动其他白细胞对抗病毒,导致单核细胞相对减少。这类情况通常随着感染控制而逐渐恢复,无须特殊治疗,但需监测血常规变化。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疾病可能抑制单核细胞生成。这类疾病通常伴随贫血、出血倾向等症状,需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促造血药物如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严重者需造血干细胞移植。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注射液等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药物引起的单核细胞减少通常在停药后可逆,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等疾病会导致单核细胞数量及功能下降。患者常表现为反复感染、体重下降,需通过HIV抗体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艾滋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片。
罕见遗传病如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伴随单核细胞减少。这类疾病多在婴幼儿期发病,表现为反复细菌感染,基因检测可确诊。治疗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严重者需造血干细胞移植。
发现单核细胞比率低时应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感染,保证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和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若伴随持续发热、乏力等症状,或复查后数值持续异常,需及时血液科就诊完善骨髓检查、免疫功能评估等。日常注意手卫生和口腔清洁,接种流感疫苗等可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