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如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肝硬化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主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或毒物性肝损伤等。肝硬化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腹胀、黄疸、肝掌、蜘蛛痣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硬化的常见原因。病毒长期复制可引发慢性肝炎,肝细胞反复坏死和再生,最终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假小叶形成。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肝区不适等症状。治疗上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药物。
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每日饮酒量超过40克乙醇且持续5年以上者风险显著增加。临床表现包括肝肿大、黄疸、营养不良等。治疗关键在于严格戒酒,可配合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水飞蓟宾胶囊等药物改善肝功能。
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可导致肝内脂肪过度沉积,进而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常合并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治疗需控制体重、改善代谢,可使用奥利司他胶囊等药物辅助减重,配合维生素E软胶囊改善肝纤维化。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可引起胆汁排泄障碍,长期胆汁淤积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瘙痒、黄疸、脂肪泻等。治疗上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严重者可能需要肝移植。
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长期服用甲氨蝶呤片等肝毒性药物,接触四氯化碳等化学毒物,以及慢性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肝淤血,均可引起肝硬化。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如血色病患者需定期放血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需使用青霉胺片促进铜排泄。
肝硬化患者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等,限制钠盐摄入以预防腹水。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以防消化道出血。严格戒酒,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甲胎蛋白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呕血、黑便、意识障碍等表现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