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如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肝硬化引起电解质紊乱主要与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及并发症有关。常见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低氯血症等,主要由腹水治疗不当、醛固酮增多、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导致。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时,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形成腹水。大量腹水需利尿治疗,过度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可能引发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门静脉高压使内脏血管扩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脏排钾保钠,进一步加重低钾血症。同时,肝脏对激素灭活功能减弱,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部分患者因消化道出血或感染诱发肝肾综合征,肾脏血流减少使电解质调节功能受损。
肝硬化合并电解质紊乱需综合干预。轻度低钠血症可通过限制液体摄入改善,严重者需静脉补充高渗氯化钠注射液。低钾血症患者可口服氯化钾缓释片或枸橼酸钾颗粒,同时监测血钾浓度。合并低氯血症时可使用氯化钠注射液纠正。对于顽固性腹水患者,建议采用托伐普坦片选择性拮抗抗利尿激素受体。所有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调整利尿剂用量。
肝硬化患者日常需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饮食上适当控制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不超过1500毫升。可适量食用香蕉、橙子等富钾食物,避免高盐饮食加重水钠潴留。出现乏力、嗜睡、抽搐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电解质紊乱诱发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建议每1-2个月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及电解质,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