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泉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科
皮肤瘙痒症可通过中药内服、外洗、针灸、拔罐、食疗等方式缓解。皮肤瘙痒症可能与风热血燥、湿热蕴结、血虚风燥、肝肾不足、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抓痕血痂、夜间痒甚等症状。
风热血燥型可选用消风散加减,含当归、生地、防风等成分,有助于疏风清热。湿热蕴结型常用龙胆泻肝汤,含龙胆草、栀子等,可清利肝胆湿热。血虚风燥型推荐当归饮子,含当归、白芍等养血润燥药材。需由中医师辨证开方,避免自行用药。
苦参汤外洗可缓解湿热型瘙痒,含苦参、黄柏等清热燥湿药材。艾叶花椒水煎外敷适用于寒湿型,能温经止痒。皮肤破溃者禁用刺激性外用药,外洗液温度应保持在37-40摄氏度,每日1-2次为宜。
选取曲池、血海、三阴交等穴位,配合大椎、风市等疏风止痒。血虚者加足三里健脾养血,湿热型加阴陵泉利湿清热。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1次。皮肤感染部位禁止针刺。
在背部膀胱经走罐可疏通经络,局部阿是穴留罐5分钟能祛风止痒。配合刺络拔罐对血瘀型瘙痒效果显著。体质虚弱者慎用,拔罐后2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皮肤破损、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
风热型可饮薄荷绿豆汤,血虚者食用当归红枣粥。湿热体质推荐薏仁赤小豆粥,忌食辛辣发物。肝肾不足宜用枸杞黑芝麻糊,情志失调可配合玫瑰花茶疏肝解郁。食疗需长期坚持,配合体质调理效果更佳。
治疗期间需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过度搔抓。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沐浴露使用频率。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冬季可使用加湿器。若瘙痒持续加重或伴发皮疹、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中医皮肤科就诊,排除糖尿病、肝胆疾病等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皮肤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