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年轻人容易得肛瘘主要与不良排便习惯、饮食结构失衡、局部感染、免疫力下降及先天解剖因素有关。
长期久坐、排便时用力过猛或玩手机导致排便时间延长,会增加肛周静脉压力。直肠黏膜在反复刺激下易形成肛窦炎,继而发展为肛周脓肿。脓肿破溃后未及时处理可能形成慢性瘘管。建议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控制单次如厕时间在5分钟内。
高油高辣饮食会刺激肠道黏膜充血,辣椒素等成分可能引发肛窦机械性损伤。长期缺乏膳食纤维导致便秘,干硬粪便摩擦肛管上皮形成微小破损。这些都为细菌入侵创造了条件。适量增加杂粮、芹菜等粗纤维食物有助于软化粪便。
大肠杆菌等病原体经破损肛窦侵入腺体,引发化脓性炎症。年轻人运动后未及时清洁或内裤透气性差,会加重局部潮湿环境。肛周脓肿初期可能表现为跳动性疼痛伴发热,若未规范抗感染治疗,脓液穿透肌层即形成瘘管。
熬夜、压力等会导致免疫细胞活性降低,使局部炎症难以自限。部分患者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组织修复能力更差。临床常见肛瘘反复发作病例多存在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锻炼有助于增强黏膜防御能力。
肛腺导管先天走行曲折者更易发生分泌物滞留,青少年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腺体分泌量。某些人群肛管高压区的特殊肌肉结构,会使感染沿括约肌间隙扩散。这类患者需通过肛周超声明确瘘管走向后选择合适术式。
肛瘘预防需综合调整生活方式,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避免连续久坐超过2小时。急性期可温水坐浴缓解症状,但出现肛周肿痛、渗液时应及时就诊。术后恢复期需保持创面清洁,选择透气棉质内裤,便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定期复查确认瘘管愈合情况,防止假性愈合导致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