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肛瘘可能由肛周脓肿破溃、肠道炎症、结核感染、外伤或手术并发症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控制、引流术、挂线疗法、瘘管切除术或生物补片修补等方式治疗。
肛门腺体感染形成脓肿,破溃后未彻底愈合形成慢性瘘管。急性期表现为红肿热痛,可能伴随发热。需及时切开引流,慢性期采用瘘管切开术或挂线疗法,术后配合高锰酸钾坐浴促进愈合。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导致肠壁穿透性病变,形成连接肛门的异常通道。患者常伴有腹泻、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需控制原发病,轻症使用美沙拉嗪或糖皮质激素,严重者需行肠道病变切除术。
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肛周,形成冷脓肿和迂曲瘘管。可能伴随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需规范抗结核治疗6-9个月,常用异烟肼联合利福平,合并混合感染时需同步进行清创引流。
肛门外伤或直肠异物损伤未妥善处理,造成瘘管形成。常见于分娩裂伤、肛门镜检查损伤等情况。早期清创缝合可预防瘘管发生,已形成者需切除纤维化瘘管组织,缺损较大时可采用推移皮瓣修复。
痔疮手术、前列腺切除等邻近部位手术可能损伤肛管直肠壁,形成继发性肛瘘。表现为术后切口长期渗液、反复感染。需明确瘘管走行后选择瘘管剔除术或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同时控制局部感染。
日常需保持肛门清洁干燥,排便后温水清洗,避免久坐久站。饮食宜选择高纤维食物如燕麦、火龙果等预防便秘,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可进行半流质饮食减轻排便疼痛,术后恢复期每日坚持提肛运动以增强盆底肌功能,发现肛门红肿渗液等异常应及时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