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脏早搏可能由生理性因素、病理性因素、情绪波动、药物影响及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等症状。
生理性心脏早搏常见于健康人群,可能与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饮酒或咖啡因摄入过多有关。这类早搏通常无需特殊治疗,通过调整作息、减少刺激性饮品摄入即可缓解。
病理性心脏早搏可能与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有关。这类早搏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心脏手术。
情绪波动如焦虑、紧张、愤怒等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引发心脏早搏。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可有效缓解情绪波动,减少早搏发生。
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支气管扩张剂等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导致早搏。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早搏。通过补充电解质、调整饮食结构可有效纠正电解质紊乱,减少早搏发生。
心脏早搏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饮食上应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坚果等。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减少早搏发生。若早搏频繁或伴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