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产褥期感染可通过抗生素治疗、伤口护理、营养支持、休息调养等方式改善。产褥期感染通常由细菌感染、免疫力下降、产道损伤、卫生条件不佳、医疗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产褥期感染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原菌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1g静脉注射,每日一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875mg口服,每日两次、甲硝唑500mg口服,每日三次,疗程一般为7-10天。
2、伤口护理:感染部位需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对于会阴切口感染,可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涂抹红霉素软膏,每日两次,避免局部受压和摩擦。
3、营养支持:感染期间需加强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建议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肉、豆制品,同时补充维生素C和锌,增强免疫力。
4、休息调养:感染期间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建议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促进血液循环。
5、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勤换内衣裤和卫生巾;避免盆浴,选择淋浴;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复查,监测感染控制情况。
产褥期感染期间,建议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促进身体恢复。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卫生用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情绪,有助于感染恢复。如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