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新生儿感染可能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严重程度因感染类型和个体差异而异。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可能迅速进展为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感染类型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早期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感染严重性取决于病原体毒力、感染部位、新生儿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及时干预。部分感染可能导致长期后遗症,如听力损失、发育迟缓等,因此新生儿感染需要高度重视。
1、败血症:败血症是新生儿感染的严重形式,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可能通过母体垂直传播或出生后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皮肤发黄等。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噻肟等,静脉给药以确保药物快速起效。严重时可能需辅助呼吸或血液透析。
2、肺炎:新生儿肺炎可能由细菌、病毒或吸入羊水引起,症状包括咳嗽、呼吸急促、发绀等。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阿莫西林、利巴韦林等。重症患者需氧疗或机械通气,同时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
3、脑膜炎:新生儿脑膜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包括发热、呕吐、囟门突出、易激惹等。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静脉给药以穿透血脑屏障。严重时可能需降颅压治疗或抗惊厥药物。
4、尿路感染:新生儿尿路感染可能由细菌上行感染引起,症状包括发热、排尿困难、尿液浑浊等。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肟等,口服或静脉给药。同时需排除泌尿系统畸形等潜在病因。
5、皮肤感染:新生儿皮肤感染可能由细菌或真菌引起,常见于脐部、皮肤褶皱处。症状包括红肿、脓疱、发热等。治疗需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克霉唑等,严重时需口服抗生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的关键。
新生儿感染的护理需特别注意环境清洁,避免交叉感染。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定期监测体温、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感染期间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刺激。康复后需定期随访,评估生长发育情况,预防后遗症。适当进行被动运动,促进新生儿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