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小儿消化不良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消化酶、腹部按摩、中药调理及就医评估等方式改善,通常与饮食不当、肠道菌群紊乱、脾胃虚弱、感染因素及心理压力等原因相关。
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选择易消化的米粥、软面条等,分次少量进食。婴幼儿可暂时改用低乳糖配方奶粉,年长儿避免暴饮暴食。每日增加1-2次进食频率,单次食量减少30%。
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胰酶肠溶胶囊、复方消化酶胶囊或多酶片等药物。此类药物含脂肪酶、蛋白酶等成分,可帮助分解食物营养。需注意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
餐后1小时以掌心顺时针按摩脐周,每次5-10分钟。配合热敷效果更佳,温度控制在40℃以下。按摩时使用婴儿抚触油减少摩擦,注意避开剑突及肋缘。
脾虚积滞型可使用保和丸,乳食积滞适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药膳推荐山药小米粥、山楂麦芽水等,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服药期间观察大便性状变化。
持续症状超过2周或伴随发热、血便时需就诊。可能需进行便常规、腹部B超或幽门螺杆菌检测。严重腹胀者需排除肠梗阻,呕吐患儿注意电解质平衡。
建立规律进食时间表,两餐间隔3-4小时。餐前避免剧烈运动,就餐环境保持安静。每日保证适量活动,如爬行、散步等促进肠蠕动。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注意腹部保暖。观察记录每日排便情况及饮食反应,逐步建立个体化饮食方案。患病期间暂停添加新辅食,恢复期从单一食物开始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