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水泡型脚气通常不能自愈,需药物干预才能有效控制感染。
水泡型脚气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典型症状为足底或趾间出现群集或散在的小水泡,伴随瘙痒、脱皮,水泡破溃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疾病发展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以水泡、渗出为主;慢性期表现为鳞屑、角化过度。若不治疗,病程可持续数月甚至反复发作。
水泡未破溃时可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喷雾等抗真菌药物,每日涂抹患处。水泡较大且完整时可用无菌针头刺破引流,但需保留疱皮保护创面。伴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时,需联合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外用药。急性期需保持足部干燥,避免穿密闭鞋袜,每日更换纯棉吸汗袜。
鳞屑增厚部位可先用尿素软膏软化角质,再涂抹酮康唑乳膏或环吡酮胺凝胶。角化过度型需坚持用药4-6周,配合40℃以下温水泡脚(可加少量醋酸),每周2-3次帮助药物渗透。反复发作者建议口服伊曲康唑冲击疗法,但需监测肝功能。
预防复发需穿透气鞋袜并定期暴晒消毒,公共浴室行走时穿戴防水拖鞋。饮食可补充富含锌的海产品和B族维生素的粗粮,避免辛辣食物刺激汗腺分泌。运动后及时清洁足部,趾缝用吹风机低温档彻底烘干。合并糖尿病或免疫缺陷患者需尽早规范治疗,防止引发丹毒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