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类风湿如何治疗

胡乃文 副主任医师

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风湿类风湿可通过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病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及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风湿类风湿通常由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感染、环境湿度变化及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引发。

1、非甾体抗炎药:

双氯芬酸钠、布洛芬、塞来昔布等药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关节红肿热痛。长期使用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建议配合胃黏膜保护剂。急性期短期使用可迅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抗风湿病药:

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能延缓关节骨质破坏,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这类药物起效较慢但可改变疾病进程,常见副作用包括口腔溃疡和脱发,用药期间应补充叶酸。

3、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地塞米松适用于重症急性发作期,能快速抑制炎症反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和血糖升高,建议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尽量避免突然停药引发反跳现象。

4、生物制剂: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可靶向阻断致炎因子,适用于传统药物无效者。治疗前需排查结核等潜伏感染,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过敏反应和感染迹象。

5、物理治疗:

超短波、蜡疗等热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关节功能训练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每日温水浴配合轻柔拉伸能保持关节活动度,寒冷季节需特别注意四肢保暖。

风湿类风湿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和抗氧化食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太极拳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但需避免过度负重活动。保证充足睡眠并控制情绪压力对调节免疫功能尤为重要,建议使用防滑浴室设备预防跌倒。潮湿天气可使用除湿机维持室内干燥,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关节影像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