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瓣膜性心脏病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定期随访、心脏康复等方式治疗。瓣膜性心脏病通常由风湿热、先天性缺陷、感染性心内膜炎、退行性病变、其他心脏疾病等因素引起。
1、药物治疗:瓣膜性心脏病可能与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等症状。药物治疗是基础,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片20mg每日一次、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50mg每日一次、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片2.5mg每日一次,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手术治疗:严重瓣膜病变需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包括瓣膜修复术和瓣膜置换术。瓣膜修复术适用于瓣膜结构尚可修复的情况,瓣膜置换术则适用于瓣膜严重损坏的情况,常用人工瓣膜包括机械瓣和生物瓣。
3、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减少心脏负担。饮食上应低盐低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4、定期随访:瓣膜性心脏病患者需定期进行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随访频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通常每3-6个月一次,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5、心脏康复:心脏康复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心理辅导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运动强度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通常建议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应注重饮食调理,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燕麦、坚果、蓝莓等。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建议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和压力,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