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通过控制早产风险、定期眼底筛查、合理用氧、营养支持、及时治疗等方式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通常由早产、低出生体重、高浓度吸氧、感染、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
1、控制早产风险:孕妇应定期产检,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需及时治疗,减少早产发生的可能性。
2、定期眼底筛查:早产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眼底检查,特别是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或胎龄小于32周的婴儿。筛查频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早期发现病变有助于及时干预。
3、合理用氧:早产儿需氧治疗时应严格控制氧浓度,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医护人员需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氧疗方案,减少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的风险。
4、营养支持:早产儿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可选择早产儿配方奶粉。适当补充维生素A、DHA等营养素,促进视网膜发育,降低病变发生率。
5、及时治疗:一旦发现视网膜病变,需根据病情选择激光光凝、冷冻治疗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早期治疗可有效阻止病变进展,保护视力。
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需从孕期开始,关注孕妇健康,降低早产风险。早产儿出生后应密切监测,定期眼底筛查,合理用氧,提供充足营养。一旦发现病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最大程度保护视力。家长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关注早产儿的眼部健康,定期随访,确保早期发现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