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异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或猝死,通常由器质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射频消融术等方式干预。
1、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梗死、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包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片25mg每日两次,或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2、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乏力、肌肉痉挛、心律失常等症状。治疗包括口服氯化钾缓释片1g每日三次,或静脉注射硫酸镁2g。
3、药物作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头晕、心悸、晕厥等症状。治疗包括停用相关药物,并使用胺碘酮片200mg每日三次。
4、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心率过缓、晕厥、乏力等症状。治疗包括使用阿托品片0.5mg每日三次,或植入心脏起搏器。
5、射频消融术:对于部分顽固性恶性心律失常,可采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通过导管将高频电流传递至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电信号传导路径,从而恢复正常心律。
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和酒精,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血压,遵循医嘱服药,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