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是怎么回事

许瑞英 主任医师

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修复心脏结构异常的微创方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常见先天性心脏缺陷。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特别适合儿童和部分成人患者。

1、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是心脏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存在异常开口。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入缺损部位,封堵异常开口。封堵器通常由镍钛合金制成,具有形状记忆功能,能够牢固固定在缺损处。治疗后,患者的心脏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症状如呼吸困难、疲劳等逐渐缓解。

2、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是心脏左右心室之间的间隔存在异常开口。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入缺损部位,封堵异常开口。封堵器的选择根据缺损的大小和位置而定,常用的有伞状封堵器和蘑菇状封堵器。治疗后,患者的心脏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如心悸、乏力等明显减轻。

3、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是胎儿期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血管在出生后未正常闭合。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将弹簧圈或封堵器送入未闭的动脉导管,阻断异常血流。治疗后,患者的肺循环和体循环恢复正常,症状如呼吸困难、发育迟缓等得到改善。

4、肺动脉狭窄:肺动脉狭窄是肺动脉瓣或肺动脉主干存在狭窄,导致血流受阻。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将球囊扩张导管送入狭窄部位,扩张狭窄的血管或瓣膜。治疗后,患者的肺动脉血流恢复正常,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等明显减轻。

5、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缩窄是主动脉存在局部狭窄,导致血流受阻。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将球囊扩张导管或支架送入狭窄部位,扩张狭窄的血管。治疗后,患者的主动脉血流恢复正常,症状如高血压、头痛等明显减轻。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需要在专业的心脏中心进行,术前需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和评估,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心脏功能和封堵器的位置,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脂,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运动方面,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