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通过个体化评估、药物控制、手术矫正、产前筛查、心理支持等方式实现婚育目标。该疾病通常由遗传因素、孕期感染、染色体异常、母体代谢疾病、环境致畸原等原因引起。
1、婚育评估:建议所有患者在婚前或孕前接受心功能分级评估,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Ⅰ-Ⅱ级患者通常预后良好。心脏超声、运动负荷试验等检查可预测妊娠风险,艾森曼格综合征等肺动脉高压患者需严格避孕。
2、药物管理:妊娠期需调整抗凝方案,华法林在孕早期可能改用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控制心律失常,地高辛适用于心力衰竭患者。ACE抑制剂类药品需在孕前三个月停用。
3、手术干预:未矫治的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建议孕前接受封堵术。复杂先心病如法洛四联症需行根治手术,心脏瓣膜病变者可考虑生物瓣置换术。手术时机选择需结合生殖年龄规划。
4、产前防控:高风险孕妇需进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最佳检测孕周为18-24周。绒毛取样或羊水穿刺可诊断染色体异常,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能阻断家族遗传。多学科团队应包含产科、心内科、新生儿科专家。
5、心理调适:疾病认知教育可缓解婚育焦虑,专业心理咨询有助于建立合理预期。患者互助组织提供经验分享,家庭支持系统对产后康复至关重要。遗传咨询需明确子代再发风险率。
日常饮食建议采用低盐高蛋白原则,适量补充叶酸和铁剂。运动以步行、孕妇瑜伽等低强度有氧活动为主,避免憋气动作。孕期需加强体重和血压监测,分娩方式选择应综合评估心功能状态,硬膜外麻醉可减轻自然分娩的心脏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