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乙肝阳性通常指血液检测中乙肝病毒相关指标呈阳性,可能提示乙肝病毒感染或携带状态。乙肝阳性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等方式干预。乙肝阳性可能由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共用注射器、医疗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引起。
1、母婴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孕妇在分娩前需进行乙肝病毒筛查,若为阳性,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阻断传播。
2、血液传播: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可能导致乙肝病毒感染。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减少不安全的纹身、穿孔等行为,可降低感染风险。
3、性传播: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可能传播乙肝病毒。使用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的有效措施,同时建议性伴侣定期进行乙肝病毒检测。
4、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或共用注射器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高危行为。避免共用注射器,选择一次性医疗器械,可有效预防感染。
5、医疗操作不规范: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播。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疗,确保医疗器械的严格消毒,可减少感染风险。
乙肝阳性者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新鲜蔬菜等。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或免疫调节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