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心理性失眠

王志学 主任医师

王志学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科

心理性失眠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睡眠卫生调整、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心理性失眠通常由压力、焦虑、抑郁、不良睡眠习惯、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习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模式。具体方法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重构等,逐步减少对失眠的焦虑感。

2、放松训练:通过渐进性肌肉放松、深呼吸、冥想等方法,缓解身体紧张和心理压力,帮助身心进入放松状态,为入睡创造良好条件。

3、睡眠卫生调整:改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安静、黑暗、适宜温度;建立规律作息时间,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等刺激性物质。

4、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如唑吡坦片5-10mg、艾司唑仑片1-2mg、佐匹克隆片7.5mg等,帮助缓解失眠症状,但需注意避免长期依赖。

5、心理疏导:针对导致失眠的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释放情绪压力,改善心理状态,从而缓解失眠。

饮食方面,可适量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燕麦等,有助于促进褪黑素分泌;运动方面,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但避免睡前剧烈运动;护理方面,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卧床,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若失眠症状持续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