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血小板总数偏高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为150-450×10⁹/L,可能由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或骨髓增殖性疾病引起。常见原因包括缺铁性贫血、感染、创伤、脾功能减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1、缺铁刺激:铁缺乏时促血小板生成素分泌增加,骨髓巨核细胞增殖活跃。轻度升高可通过补充动物肝脏、红肉等富含铁食物改善,重度需口服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药物。
2、炎症反应:细菌或病毒感染时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刺激血小板生成。呼吸道感染常见血小板一过性升高,控制感染后数值可逐渐恢复,必要时使用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等抗感染治疗。
3、创伤代偿:手术、骨折等组织损伤激活凝血系统,血小板消耗增加触发代偿性增生。术后一周内监测血小板动态变化,避免过早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4、脾功能异常:脾切除术后或脾萎缩患者血小板清除减少,数值可达600×10⁹/L以上。需警惕血栓风险,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检查,必要时采用羟基脲、阿那格雷等细胞减灭治疗。
5、骨髓增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JAK2基因突变导致巨核细胞异常增殖,血小板常持续>1000×10⁹/L。典型表现为头晕、肢端麻木,需联合干扰素α、芦可替尼等靶向药物治疗。
日常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脱水导致血液浓缩。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血小板>600×10⁹/L时应避免剧烈运动。每月复查血常规监测数值变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血栓前兆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