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大为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新生儿外科
化疗期间发烧可能是机体对治疗的正常反应,也可能提示感染等并发症。发热可能与化疗药物副作用、骨髓抑制、肿瘤溶解综合征、导管相关感染、基础疾病加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乏力等症状。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化疗方案、抗感染治疗、升白细胞治疗、对症支持等方式干预。
1、药物反应:部分化疗药物如紫杉醇、顺铂、吉西他滨可能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药物热。这种发热多为低至中度,停药后72小时内多自行消退。期间建议多饮水,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
2、骨髓抑制: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可能引发感染性发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⁹/L时需警惕败血症风险。可能与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有关。需及时使用头孢他啶、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必要时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3、肿瘤溶解:快速杀伤肿瘤细胞时释放大量代谢产物,可能引起肿瘤溶解综合征。表现为突发高热伴尿酸升高、电解质紊乱。需预先口服别嘌呤醇,静脉输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
4、导管感染: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可能引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是常见病原体。除拔除导管外,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治疗,同时进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
5、基础疾病:既往存在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等基础感染灶的患者,化疗后免疫力下降可能导致旧病复发。结核分枝杆菌、真菌等条件致病菌感染风险增加。需完善痰培养、G试验等检查,针对性选用异烟肼或伏立康唑等药物。
化疗期间体温超过38℃需立即就医,日常应保持口腔清洁,进食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羹、鳕鱼,适当进行床边踝泵运动。每日监测体温4次,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出现寒战或体温骤升时禁止自行服用退热药,需由医生评估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安全性较高的退热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