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如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胆囊息肉可通过定期复查、饮食调整、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胆囊息肉通常由胆固醇代谢异常、慢性炎症刺激、胆汁成分改变、胆囊收缩功能障碍、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胆固醇沉积:高胆固醇饮食或代谢异常可能导致胆固醇息肉,这类息肉多为良性。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玉米的摄入有助于改善。定期超声监测息肉变化是主要管理手段。
2、炎症刺激: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可形成炎性息肉。控制感染需避免生冷食物,适量补充益生菌如酸奶。伴随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症状时需结合抗炎治疗。
3、胆汁淤积:胆囊排空障碍易造成胆汁浓缩沉积。保持规律进食习惯,每日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促进胆汁排泄。胆绞痛发作需警惕息肉增大风险。
4、腺瘤性息肉:此类息肉存在癌变倾向,直径超过1cm需考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能与胆道系统基因突变有关,常伴随胆囊壁增厚、钙化等影像学特征。
5、遗传易感性:家族性息肉病患者更易出现多发性胆囊息肉。建议一级亲属进行超声筛查,合并胆红素升高时需排除胆管病变。
胆囊息肉患者日常需限制每日脂肪摄入量在50g以下,优先选择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每周进行3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骑自行车,避免久坐导致的胆汁淤积。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观察息肉动态变化,出现持续腹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