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月经量少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补充营养、调节情绪、中医调理、医疗干预等方式改善。月经量少可能由激素失衡、营养不良、精神压力、卵巢功能减退、子宫内膜病变等原因引起。
1、调整作息:长期熬夜或过度劳累会抑制下丘脑-垂体功能,影响雌激素分泌。保持7-8小时规律睡眠,避免夜间工作。睡前热水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建议水温40℃左右持续15分钟。
2、膳食补充:缺铁性贫血会导致子宫内膜生长受限。每日摄入50g动物肝脏或100g红肉,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猕猴桃、鲜枣促进铁吸收。经期避免生冷饮食,推荐红枣枸杞小米粥等温补膳食。
3、情绪管理:慢性压力促使皮质醇升高,干扰促卵泡激素分泌。正念冥想每天20分钟,或进行瑜伽、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建立情绪日记记录周期变化,焦虑严重时可寻求心理咨询。
4、中医调理:肾虚血瘀型可选用当归、熟地黄、川芎等药材配伍,痰湿型适合苍术、茯苓。艾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每周3次,配合腹部推拿促进气血运行。需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
5、病理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能与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有关,表现为痤疮、多毛。可服用二甲双胍、螺内酯调节代谢。宫腔粘连需行宫腔镜分离术,术后使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促进内膜修复。
日常增加亚麻籽、豆制品等植物雌激素摄入,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监测基础体温和月经周期,持续3个月经周期未改善需进行性激素六项、妇科超声检查。避免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