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B型血与O型血妊娠可能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胎儿可通过光照疗法、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输血等方式治疗。溶血通常由母体抗B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胎盘屏障功能异常、胎儿红细胞抗原表达增强、母体免疫系统敏感化、既往输血史等因素引起。
1、抗体攻击机制:
母体O型血天然存在抗A抗B抗体,当胎儿遗传父亲B型血时,母体IgG型抗B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胆红素。轻度溶血可通过蓝光照射分解胆红素,严重者需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
2、胎盘屏障异常:
妊娠期高血压或感染可能破坏胎盘屏障完整性,促使更多母体抗体进入胎儿循环。孕妇需定期监测血压和TORCH感染指标,出现胎盘早剥需立即住院治疗。
3、抗原表达差异:
胎儿红细胞表面B抗原密度存在个体差异,高表达者更易被抗体识别。产前检测可进行羊水胆红素测定,出生后新生儿血型血清学检查能明确溶血程度。
4、母体致敏因素:
既往流产或输血可能使母体产生记忆性B淋巴细胞,再次接触B抗原时出现加强免疫反应。孕前检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可评估致敏风险,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5、胆红素代谢障碍:
溶血后大量游离胆红素超过新生儿肝脏代谢能力,可能引发核黄疸。苯巴比妥可诱导肝酶活性,严重黄疸需换血治疗,换血量通常为患儿血容量的2倍。
妊娠期建议O型血孕妇定期检测抗体效价,孕28周起每周进行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新生儿出生后需密切观察黄疸进展,喂养时选择强化铁配方奶粉促进红细胞再生,哺乳母亲应避免食用可能增强抗原性的动物血制品。适度日光浴有助于胆红素转化,但需注意避免紫外线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