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引起发烧的疫苗

许瑞英 主任医师

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接种疫苗后发热是常见免疫反应,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乙脑疫苗等最易引起发热反应。

1、麻疹疫苗:

麻疹减毒活疫苗引发的发热通常在接种后6-12天出现,体温可达39℃以上,多伴有皮疹。这与疫苗病毒复制刺激免疫系统有关,一般持续1-2天可自行缓解。建议接种后72小时内密切监测体温,出现高热时可物理降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2、百白破疫苗:

百日咳组分易引发38.5℃以下的低热,多发生在接种后24小时内。可能与百日咳类毒素诱导的炎症反应有关,通常伴随注射部位红肿。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发热时增加水分摄入,避免穿戴过多衣物影响散热。

3、流感疫苗:

裂解型流感疫苗导致发热的概率约10%-15%,体温多在38℃左右。疫苗中的病毒蛋白成分激活Toll样受体引发细胞因子释放是主要原因。建议接种后观察30分钟,出现寒战症状时可饮用温姜糖水,体温超过38.5℃需就医排除感染因素。

4、肺炎疫苗:

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发热发生率约20%,多见于6月龄以下婴儿。疫苗多糖抗原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致热原,可能伴随烦躁哭闹。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

5、乙脑疫苗:

Vero细胞培养的乙脑减毒活疫苗发热率约5%-10%,常见于接种后1-2周。病毒在体内有限复制刺激干扰素分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发热时应暂停剧烈运动,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半流质食物。

疫苗接种后发热多属正常免疫反应,保持每日2000ml饮水促进代谢,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橙子等水果。体温超过38.5℃持续48小时以上,或出现惊厥、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游泳等剧烈运动,哺乳期母亲可继续母乳喂养。监测体温变化同时观察是否伴随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异常表现,必要时进行血常规检查排除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