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嗜铬细胞瘤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肾上腺髓质,其他可能部位包括腹主动脉旁交感神经节、膀胱、胸腔及颈部交感神经链。
约90%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该部位肿瘤多为单侧生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及出汗三联征。肿瘤细胞异常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导致血管收缩和代谢紊乱。
10%病例发生于腹主动脉旁交感神经节,属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这类肿瘤可能压迫腹腔神经丛,引发腹痛或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尿香草扁桃酸水平显著升高。
膀胱嗜铬细胞瘤约占1%,典型表现为排尿时血压骤升。肿瘤多位于膀胱三角区,可通过膀胱镜检查发现,手术切除需警惕术中血压剧烈波动。
胸腔内嗜铬细胞瘤多位于后纵隔交感神经节,可能压迫气管或食管。CT检查可见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
罕见情况下肿瘤发生于颈动脉体或迷走神经节,可能表现为颈部肿块伴吞咽困难。这类肿瘤需与副神经节瘤鉴别,术前需完善MIBG核素扫描定位。
嗜铬细胞瘤患者需长期监测血压变化,术后定期复查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饮食控制钠盐摄入。出现心悸、面色苍白等儿茶酚胺危象前兆时需立即就医,未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0%,规范手术后10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