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标志包括关节肿胀、晨僵、炎症指标升高、关节功能受限、影像学改变。
关节肿胀是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最直观的表现,通常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关节。肿胀部位皮肤发红、温度升高,触诊有压痛感。关节腔积液和滑膜增生是肿胀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炎症细胞浸润有关。定期测量关节周径有助于评估病情变化。
晨僵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是疾病活动的典型特征,与夜间炎症因子积累相关。患者常描述为起床后手指僵硬如戴手套,活动后逐渐缓解。晨僵程度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严重者可影响洗漱、穿衣等日常活动。记录晨僵时间和改善情况对疗效判断有重要价值。
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异常提示全身炎症反应活跃,这两个指标与关节破坏进度密切相关。活动期患者血沉常>30mm/h,CRP>10mg/L,可能伴随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升高。实验室检查需每3个月复查,动态监测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
疾病活动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握力下降和步行速度减慢是常见表现。患者可能出现纽扣畸形、天鹅颈畸形等特征性改变,与滑膜增生侵蚀软骨和肌腱失衡有关。采用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可量化功能障碍程度。
X线可见关节周围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MRI能早期发现骨髓水肿和滑膜增厚。超声检查可动态观察滑膜血流信号增强,这些改变与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呈正相关。每年进行影像学评估对预测关节破坏风险至关重要。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需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判断,低脂高纤维饮食配合适度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每日补充维生素D3和Omega-3脂肪酸可能改善炎症反应,寒冷季节注意关节保暖,避免提重物等机械性刺激。病情持续活动时应考虑调整抗风湿药物方案,定期风湿科随访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