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肺结核治愈后肺部可能出现阴影,常见原因包括纤维化瘢痕、钙化灶、继发感染或活动性结核残留。
肺结核病灶愈合过程中,肺组织被纤维结缔组织替代形成永久性瘢痕。这种高密度阴影在CT上呈条索状或斑片状,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可能影响局部肺功能。
钙盐沉积在陈旧结核病灶中形成致密阴影,X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点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钙化灶属于良性改变,极少恶变,建议每年复查胸部影像监测变化。
治愈后肺结构改变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CT可见新发浸润影伴支气管扩张。需通过痰培养鉴别,如确诊感染需使用敏感抗生素,常见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伏立康唑等。
活动性结核未完全清除时,CT显示原有病灶周围出现云雾状渗出影,可能伴随低热、盗汗。需进行痰抗酸杆菌检测,确诊后需重新接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合治疗。
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增加肺癌风险,CT表现为分叶状结节或毛刺征。需通过PET-CT或穿刺活检鉴别,早期肺癌可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或立体定向放疗。
肺结核治愈后应定期进行低剂量CT随访,建议戒烟并保持适度有氧运动,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D。出现新发咳嗽、咯血或体重下降需及时就诊呼吸科,必要时进行支气管镜或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