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孕期糖尿病可通过饮食调整、运动干预、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定期产检等方式控制。该病通常由激素变化、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肥胖、高龄妊娠等原因引起。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蔬菜不少于500克。采用少食多餐模式,将三餐分为5-6餐,避免餐后血糖骤升。限制高糖水果如荔枝、龙眼,优先选择苹果、草莓等低糖水果。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孕妇瑜伽、快走、游泳。运动时间安排在餐后1小时,每次持续30-40分钟。避免空腹运动,运动时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阻力训练可选用弹力带进行上肢锻炼,每周2次,每次15分钟。
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目标值≤5.3mmol/L,餐后值≤6.7mmol/L。采用静脉血与指尖血比对校准血糖仪,误差应<15%。记录血糖日志,包括饮食、运动与血糖值变化。发现连续3次超标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当饮食运动控制无效时,医生可能处方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胰岛素剂量需根据孕周、体重变化动态调整,通常从0.1-0.2U/kg起始。注射部位选择腹部距脐周5cm外、大腿外侧或上臂,需轮换注射点。治疗期间需防范夜间低血糖,睡前加测血糖。
每2周进行胎儿超声监测,评估羊水量及胎儿生长情况。每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6%。孕32周起每周胎心监护,筛查胎儿窘迫风险。产科与内分泌科联合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分娩时机通常选择孕38-39周,巨大儿需考虑剖宫产。
孕期糖尿病管理需建立个性化营养方案,营养师可制定每日1800-2200千卡食谱。运动建议从孕中期开始,避免仰卧位运动。自我监测血糖时注意消毒操作规范,避免感染。心理支持很重要,可参加孕妇学校糖尿病专题课程。分娩后6-12周需复查糖耐量,此后每3年筛查糖尿病。哺乳有助于降低远期糖尿病风险,建议坚持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